电渣重熔:大国重器背后的材料基石
水冷铜结晶器内,炽热的钢水在熔渣覆盖下静静凝固,这根看似普通的钢锭,却是C919大飞机和长征火箭的脊梁。
在高端装备制造的领域,材料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命脉。而电渣重熔技术,作为一种特种冶金手段,正是生产高端特殊钢和合金材料的关键途径。
通过这项技术,普通钢材得以蜕变为性能卓越的高品质特种钢,为我国的航空航天、能源装备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材料保障。没有电渣重熔,就没有今天中国众多“国之重器”的屹立。
01 技术精髓:电渣重熔的原理与优势
电渣重熔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流通过液态熔渣产生电阻热,从而精炼金属。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材料蜕变的奥秘。
与普通模铸相比,电渣重熔生产的钢锭具有纯净度高、组织致密、成分均匀的特点。
普通模铸大型钢锭常见白点、发纹、大型夹杂和成分偏析等缺陷,而电渣重熔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电渣重熔过程中,在电渣作用下可以有效去除钢中大型非金属夹杂物,实现极好的脱硫脱氧效果。硫含量可脱至0.0030%~0.0010%,氧可达0.0025%以下,钢的纯洁度显著提高。
钢液在水冷结晶器内由下而上逐次凝固,冷却速度快,组织均匀,没有疏松和缩孔。
电渣重熔钢锭的利用率高达85%~90%,而普通钢锭的利用率仅为50%-60%。这意味着锻造同样重的锻件,所需电渣钢锭比一般模铸钢锭的质量可小约三分之一。
电渣冶金产品性能优异,如GCr15电渣重熔轴承钢的使用寿命是电炉钢的3.35倍。
02 技术革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我国电渣重熔技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1964年,上海重型机器厂建成生产直径2100mm、重100t钢锭的三相电渣炉。1980年,上海重型机器厂建成投产一台200吨级电渣炉,可生产直径2800mm、重240吨的特大钢锭。
长期以来,我国电渣重熔技术面临能耗高、氟污染严重、效率低等问题。针对这些痛点,我国科研人员开展了持续攻关。
2019年,以东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姜周华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研发了基于机理和数据驱动的电渣过程智能模型,智能优化工艺参数,为电渣钢质量提升提供重要保障。
针对环保问题,安徽工业大学开发了节能环保型新渣系,使吨钢电耗降低200-300kWh,同时减少氟化物挥发污染。
上海大学开发了特殊钢磁控电渣重熔装备,使共晶碳化物评级提升1级,夹杂物指数降低48%。
这些创新使我国电渣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03 应用场景:支撑大国重器的材料基石
电渣重熔技术为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和高端装备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持。
在航空航天领域,大冶特钢生产的“两高一特”(高温合金、超高强度钢、特种不锈钢)产品,应用于航空起落架、发动机叶片、航空轴承等关键部件。今年6月,我国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任务成功,其回收着陆缓冲系统核心部件采用了大冶特钢生产的中厚壁无缝钢管和锻材。
在能源装备领域,电渣重熔技术为百万千瓦水电站和第四代核电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材料。单机容量世界最大的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都受益于这项技术。
在国防建设中,电渣重熔产品满足了国防军工领域对高端材料的需求。从无人到载人,从单人到多人,从舱内到舱外,从地球到月球,50多年来,大冶特钢始终在我国航天事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04 未来展望:绿色智能与国际化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电渣重熔技术正朝着更绿色、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低氟无氟渣系、节能技术、智能制造将成为未来研发的重点。
电渣重熔技术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实现了技术出口。相关产品已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破了欧美和日本在此领域30余年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
我国专家还被推举为电渣炉国际标准工作组组长,成为目前仅有的两项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这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如今,电渣重熔技术已经在全国60多家单位推广应用。从西北沙漠深处的能源装备,到东海之滨的核电基地,从翱翔蓝天的C919大飞机,到探索太空的长征火箭,电渣重熔钢材承载着中国制造的质量与尊严。
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电渣重熔这一传统技术正焕发新生。绿色高效已成为行业共识,智能控制让过程更加精准。未来,这项技术还将在更多关键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